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

Chinese
Japanese
English

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

2014-09-27 13:48:50   来源:秘书处   

      


      2014年9月20-21日,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和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办。以日本哲学会前会长野田启一先生、现会长饭田隆先生为中心的日方代表团18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先生为中心的中方代表团3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郭连友教授、副会长王青研究员、副会长陈化北主任,常务理事林美茂教授,以及贺雷、李海涛、葛奇蹊、张晓明、叶晶晶等多名会员参加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孙晶研究员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纳富信留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教授、日本哲学会会长饭田隆教授、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连友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开幕式之后进行了基调演讲。谢地坤所长做了题为“新艺术的希望之光或假象——简论阿多诺的艺术哲学”的演讲,指出阿多诺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艺术与社会相一致,从而开创了艺术哲学的一个新维度。但艺术并不等于社会,阿多诺以艺术哲学的形式来表现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批判理论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他臆想的假象而已。随后,饭田隆会长做了题为“在与近代西洋音乐吸收的比较中看日本近代哲学”的演讲,指出明治以后日本吸收近代西方音乐和西方哲学的过程具有并行性的特点,然而西方音乐和西方哲学在现代日本的渗透程度及吸收方法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对于日本来说,对西方哲学的吸收要比对西方音乐的吸收困难得多。饭田隆会长认为,这是由于“尊重个人意见的同时互相讨论”这一习惯很难被社会广泛接受而导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接受这一习惯。
      此次论坛围绕“中日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分科讨论会。第一分科会以“中日传统思想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为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单继刚研究员在“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名称”一文中指出了“马克思哲学”一词至少在五个领域中的使用,而其中在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的使用应当最接近“马克思哲学”一词本义;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纳富信留教授在“柏拉图哲学‘理念’在现代日本”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柏拉图并在与之交往中来做哲学,形成现代日本和东亚阅读柏拉图的传统,从而发展我们自己的哲学。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歌发表了“返乡与开端——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及其中的中国概念”、刘一虹发表了“苏非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苏非主义在中国的演变”、贺雷发表了“简论福泽谕吉对西方古典政治思想的接受与变容”、陈霞发表了“谈庄子关于‘遗忘’的哲学思想”,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陈化北发表了“朱子的理气说与安藤昌益的真气说”,日本的西南学院大学森田团发表了“西谷启治的哲学与虚无主义问题”、京都大学出口康夫发表了“Is Pseudo Jizang a Dialetheist?——Contradictions in Sanlun School”、鹿儿岛县立短期大学重村完司发表了“如何评价日本的武士道”、关西大学井上克人发表了“西欧式的知性与东亚式的睿智”。这些论文主要是考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传统思想面对西方思想而进行的回应。
      第二分科会以“哲学如何解答现代亚洲和世界的问题——变化的社会及人类的生存条件”为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国平发表了“自然语言中对逻辑析取的比较分析”、段伟文发表了“论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唐热风发表了“经验,信念和自由王国”、蔡肖兵发表了“理解‘大数据’”、王齐发表了“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哲学思想及其启示”、贺翠香发表了“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效果”,日本的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木村博发表了“农与伦理——以梁漱溟和江渡狄岭来看东亚地区共同体的可能性”、东北大学座小田丰发表了“‘故乡’的根源性和自然的可能性——以黑格尔的耶拿‘自然哲学’构想为线索”、立教大学河野哲也发表了“协商民主和哲学在日本青年教育中的应用”、京都大学伊势田哲治发表了“科学哲学如何回应东亚的当代问题?”、一桥大学加藤泰史发表了“现代日本生物伦理学:以‘生命尊严’为例”。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哲学在现代东亚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探求如何用哲学来改善生活实践。
      第三分科会为“青年学者论坛”,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国坛院长和日本立命馆大学伊势俊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员俊雅发表了“人类存在和现实世界:关于科西克的人文马克思主义”、何博超发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修辞术”、王艳秀发表了“‘正当优先于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前提”、张桂娜发表了“自然法的复兴与未来俄罗斯社会秩序的重建——伊万·伊里因的法律意识思想探析”,中国国际关系学院的葛奇蹊发表了“加藤弘之的宗教批判与进化论思想”,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植村玄辉发表了“加拉格尔和扎哈维自然化现象学中的本体论”、福州大学木村史人发表了“哲学教育中同伴学习的可能性问题”、立命馆大学黑冈佳柾发表了“关于共住场所——论海德格尔根源的伦理学”、东洋大学白井雅人发表了“日本明治时期中国哲学的再诠释”。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哲学对现代东方社会的重建与应用,以及近代以来东西方之间的哲学对话与交流。
      分科讨论会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孙晶研究员和日本鹿儿岛县立短期大学重村完司教授主持进行了综合讨论。首先有各分科会的主持人汇报了分科会的讨论情况,之后便进行了自由综合讨论。此次讨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握哲学?二是如何活用东方思想?对于前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单继刚研究员认为“哲学”是外来的,必须在外来思想的本土化中把握哲学,本土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文本的本土化解读,一个是原有理论与本地时间相结合而进行理论创新,他强调外来思想的本土化是对原有思想的一种发展和生命延续;日本哲学会饭田隆会长认为哲学在方法论上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哲学,而东方的只是一种世界观,可称之为思想;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齐研究员则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还是多种取决于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本身在西方也是变化发展的;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森田团教授也指出希腊哲学本身就是多样的;而日本立教大学河野哲也则认为哲学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更重要。对于后者,辽宁大学王国坛教授强调要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哲学教育,日本哲学会饭田隆会长则指出现在日本高中教育中就有哲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哲学家及其思想,他强调应该在中小学重点培养哲学思想,而非灌输思想;日本立教大学河野哲也则介绍了日本培养哲学思维的经验,比如举行哲学咖啡会等等,确定同一主题进行发表见解,重视提问。整个讨论非常热烈而深入,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从而不得不延长讨论时间。
       最后,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进行了闭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崔唯航、日本哲学会前会长野家启一、中华日本哲学会副秘书长李海涛分别致闭幕词,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表示感谢,对会务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继续举办中日哲学论坛,以此来加深中日哲学间的对话与交流。  
                                                                                                                         (李海涛报道)

 
 

上一篇: “从‘忍者’看中国、日本、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篇:第二届东亚宗教思想论坛在吉林延吉召开

备案编号: 吉ICP备17008597号-1 版权所有: 中华日本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