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

Chinese
Japanese
English

王青|京都学派的哲学与禅学

2023-10-11 08:20:19   来源:秘书处   

      

       2023年10月7日晚,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青研究员应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的邀请,在清华大学人文楼B102室为清华师生们带来了“佛教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京都学派的哲学与禅学”。讲座由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副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讲座。

王青老师

       王青研究员从“成员构成”“时代背景”“思想特征”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京都学派”,并以西田几多郎、田边元、西谷启治为代表带我们走进京都学派的思想世界,阐明京都学派哲学与禅学的内在关系。
      王青指出京都学派是近代日本在吸收借鉴西方哲学同时又对其加以反思批判中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目前在世界上被视为非西方哲学的一个代表。其创始人为京都帝国大学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后继者为田边元、九鬼周造、和辻哲郎和西田、田边的学生西谷启治、久松真一等。
       京都学派之思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相呼应,以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的“反现代”思潮为直接的时代背景,在思想方面呈现出五大特征:①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②融合东西方哲学,构建日本哲学;③把“绝对无”“空”“无”等来源于大乘佛教的观念视为与西方哲学相对立的日本哲学及日本文化的独特性;④其哲学理论在现实政治中被利用于“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主义逻辑的构建;⑤京都学派对禅学等大乘佛教的现代阐释作为东方传统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而受到当代学界的关注和评价。

讲座现场

一、西田哲学与禅
      王青指出,西田的哲学处女作《善的研究》可以说与他坐禅修行的体验密不可分,书中虽并未直接对禅的思想进行论述,但仍可看出西田哲学与禅学之间的联系。西田所谓的“纯粹经验”不是西方认识论主张的以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为前提的对象经验,而是他通过坐禅而体验到的“主观和客观合一”的直接经验,也是最直接的意识现象。而其所谓“场所”就是反映事物的“意识之野”,即把意识的对象、内容、作用维系成一体并使其成立的“场所”。西田把“场所”形容为事物映照自身的一面“镜子” ,也就是说,场所并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把事物按照原样进行“反映”或曰“映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王青进一步指出,“场所”在逻辑上包含着“有”“无”和“绝对无”三个层次。所谓“有”的场所是实体性的物理世界;而包含这一场所的是相对于“有”的“无”的场所,即意识世界,意识产生分化发展,产生意义和判断,因此这一层次的“场所”是知识和概念成立的地方。意识作为“无”而包含着“有”,但还存在着主客对立,所以西田称之为“对立无”或“相对无”;而超越了“有”“无”对立的则是更高层次的“场所”,在该“场所”分化发展的意识背后存在着绝对自由意志,即贯穿于自然万物和内在意识本身的统一力,这个统一力的“自我同一”作用把物质的“有”和意识的“无”统合于“场所”之中,因此这个层次的“场所”是包含并超越了“有”的场所和“无”的场所的“绝对无”,也即“真无”。
     西田曾引用过与禅宗思想有着深刻联系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观来解释他的“无”,可以说他的 “绝对无”就是先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一切二元对立,超越主客二分的根源和本体。
二、田边元的哲学
      田边元受西田哲学的影响,以“直观体验”作为科学的逻辑根据,其认为形而上学根基的实在,存在于我们个人精神之中,而“实在的精神只有在我们的直观体验上才知道”。但是后来田边元发现以临济禅为思想背景的西田哲学的“绝对无的场所”只是关于“个体”与“一般”的逻辑,二者之间缺少历史的现实的媒介物,而仅仅依靠神秘的直观显示来维系,这就导致西田哲学的“绝对无” 只是绝对否定,不能形成“辩证法”,更无法对社会存在作出充分说明。
      王青指出,田边元深受道元禅的影响,对于道元的“修証一如”抱有强烈的共鸣,认为真正的哲学不仅仅是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验证。他进一步强调应在“行”之中见“证”,这被认为是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甚至被称为“行为的哲学”。而他本人通过阐述『正法眼蔵』的实践原理,事实上承担了为国策建构相应的意识形态的作用。1934年起田边元把“绝对辩证法”的理论应用于日本现实社会,把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统一问题转移到全体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互相否定、互相媒介的统一问题上,于1937年通过《种的逻辑的世界图式——到绝对媒介的哲学之路》确立了“种的逻辑”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田边哲学”。

讲座现场

三、西谷启治的哲学
       王青总述,西谷启治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与后期的“空”的哲学。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 阐述了日本必须承担起“超越西方近代”的历史使命,实际上也是佐证“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理念;后期构建的“空”的哲学则是为了解决“虚无”这一现代社会问题,提出了以“空”或“无”的哲学以超越虚无主义思潮的理念。
      就“世界史哲学”方面,王青认为西谷启治参加了“世界史的立场和日本”和 “近代的超克”上述两场座谈会,可被视作是沟通太平洋战争前后整个思想界的灵魂人物。他提出了所谓世界史的哲学立场,在对抗西洋近代化历史叙事的日本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通过树立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成就日本担负世界精神的历史使命,并以此将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战争进行合法化。
      就“虚无主义与空的哲学”方面,王青指出西谷启治从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上探讨“无”或“空”的性质,就是受到禅宗中“有”与“无”之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之启发。西谷启治说空、无是没有神的宗教,一种没有自我的伦理,也是主体的直觉,“作为现实隐藏在自我和万物基础上的虚无,以这样一种方式将自身作为现实呈现给自我,从而使自我存在与所有事物的存在一起变成一种单一的质疑。”西谷启治在禅的当代诠释之中,展示了传统佛教对于虚无主义的现代文化危机进行回应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禅思想可以沟通于西方的哲学与神学,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理论或许可以为这种东西对话进行提供平台,这就是作为形而上学或者宗教哲学的京都学派的现代价值所在。
      学会理事耿子洁老师参加了与谈,简要介绍了京都学派九鬼周造和十哲郎的哲学与禅宗思想的关系。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王青就同学们提出的西田哲学对意识分化原因的论证、“绝对无”与黑格尔“绝对有”概念的关系、田边元“种”的逻辑对其政治哲学的构建等问题作出详细解答,并指出京都学派的哲学思想在不同视域下的不同价值,鼓励同学们对京都哲学进行全面性的思考。

参与人员合影

注:该讲座为2023年秋季学期“学堂·悦读沙龙|佛教哲学系列”(禅宗哲学研修小组)第一期:京都学派禅学专题研究的系列讲座之一。

      禅宗哲学研修小组是基于“《坛经》哲学对话剧的创作与演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创新项目同学自发组织,清华大学哲学系、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哲学学堂班主办的禅宗专题学习活动。禅宗哲学研修小组第一期将围绕“京都学派禅学专题”展开研修,研修活动将分为“专题讲座”“经典研读”“沙龙研讨”三个部分展开。
     “专题讲座”将邀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公开讲座,旨在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引帮助同学更加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学术重点议题,进而更深入、更聚焦地理解京都学派禅学思想;“经典研读”将由1-2名同学担任一本经典书目的领读工作,对书中的思想进行梳理和介绍,参与同学们进行圆桌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沙龙研讨”将由参与同学一齐设定主题,沙龙围绕一定主题展开,由同学自主设置背景材料,构建理论体系并相互交流碰撞。

本文转载自“德方信园”同名文章。

上一篇:聶長順:從中華民族“正義”觀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包容性
下一篇:日本学研究的CSSCI入选刊物

备案编号: 吉ICP备17008597号-1 版权所有: 中华日本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