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

Chinese
Japanese
English

日本哲学会加藤泰史会长与康德哲学研读会的交流

2019-06-10 14:15:06   来源:秘书处   

       2019年6月5日,受中华日本哲学会王青会长的邀请,前来北京大学出席“康德哲学与人类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日本哲学会加藤泰史会长光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二十三次研读会,并在研读会上作了题为《公共和尊严——一个构想》的报告。
加藤泰史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现代社会中民主主义化和多元主义化不可或缺,其社会构想的起源之一是康德的启蒙方案,对这个方案来说“源始契约”是首要的构想。“源始契约”既是作为社会契约论的一环构筑了国家的理想,也是将“正义”空间的构筑正当化的理论,并通过制度化将“正义”具体化。然而,在与霍布斯迥异的康德语境下,这个空间在构造上被巧妙的写入了两个阶段的制度化,即这不仅是制度化的制度化,更是二阶的制度化。当源自“源始契约”的制度化被执行的时候,“正义”的空间成为现实化的“国家”。更甚者,即便它通过实在法体系在制度上被具体化,仍不能保证所有的实在法都与“正义”相适应。因为也有可能实在法本身并不正确。因此,在“国家”的内部,出现了围绕特定实在法的“正义”与“正义”的对立。这个理论的原型来自“源自国家的正义”和“源自人民的正义”之间的对立。若是对这个对立视而不见,不仅启蒙无法进步,作为“正义”空间的国家也会陷入混乱。因此,康德通过把“源自人民的正义”定位在“人的尊严”之中,提出二阶的制度化要求,在这个情况下的理性的运用只能是“公共的运用”。“理性的公共运用”所遵循的原理之一就是“人的尊严”。
加藤教授在康德理论的框架下重点分析了“仇恨言论”的问题,认为“仇恨言论”是使“言论自由”和“人的尊严”相对立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紧要的课题。加藤教授以仇恨言论的问题为线索,将什么是公共这个问题与言论自由和尊严之间的对立相关联,特别是通过对尊严概念的中心化来考察这个问题,指出如果遵循康德理论的框架,以基于“公共的运用”的“人的尊严”为依据,通过对“言论自由”的适当限制来克服“仇恨言论”,其对现代社会的民主主义化和多元主义化来说是重要的。
在讨论环节,现代外国哲学室王歌研究员指出既然人的尊严是理性的公共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如果基于人的尊严来限制仇恨言论的自由的话,那么实施这一限制的主体是什么呢?是通过来自公共空间的、来自人民的理性的公共运用,还是来自于国家?对此问题加藤教授回应道,实施限制的主体最根本还是要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诉求会推动国家对现有的制度性的体制进行考察和完善,虽然最终还是要经过国家的制度化来实现,但是其最初的倡议和推动是源自人民的正义。
哲学与文化研究室李亚明副教授指出,加藤教授提到尊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社会尊严,即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赢得的尊严是可以获得或者失去的;一种是康德所说的作为内在价值的尊严。但是这两种尊严都是个体的尊严,在生命伦理和法律领域,尊严不只包括个体的尊严,还包括人类整体的尊严。在面对生物克隆、基因编辑等科技发展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无法通过人类个体的尊严给以科技发展道德限制,但是从人类整体尊严的角度却可以实现对可以限制,只有超越了个体层面的尊严,从人类整体尊严出发我们才能知道尊严为什么区别于人权、区别于自主,尊严还具有其他更多的要求。
东方哲学研究室贺雷助理研究员则提出了针对仇恨言论我们是否有利用仇恨言论与之对抗的自由这一问题与加藤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其他与会者也就报告中的尊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场的研究生也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环节,对话精彩而热烈,最终在与会者的热情的对话和交流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讲座综述:茶道哲学
下一篇:“儒学的日本化”学术论坛 暨中华日本哲学会年会会长致辞

备案编号: 吉ICP备17008597号-1 版权所有: 中华日本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Studying Japanese Philosophies